联系人:陈经理:13395365635
联系人:张经理:13905360936
电 话:0536-6217224
24小时咨询热线
米乐m6官网登录入口
福建用户提问:5G牌照发放,产业加快布局,通信设施企业的投资机会在哪里?
四川用户提问:行业集中度逐步的提升,云计算企业如何准确把握行业投资机会?
河南用户提问:节能环保资金缺乏,企业承担接受的能力有限,电力企业如何突破瓶颈?
近年来,全球局部冲突不断,俄乌冲突、巴以冲突等地理政治学热点事件,使得各国对国防安全的重视程度空前提高,纷纷加大军事投入,扩充军备。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世界主要军事大国如美国、俄罗斯、中国等,都在积极调整军事战略,加大对军工产业的投入,推动军工技术的创新
中信建投研报称,截至2024年第四季度,根据公募基金前十大重仓股持股数据,军工持仓总市值为1278.64亿元,军工股持仓占比为4.34%,相较于2024年第一季度低点(4.11%)回升0.23个百分点,相较于2024年第三季度(5.31%)下滑0.97个百分点。
军工行业是指涉及武器装备的科研、生产、配套等相关行业,涵盖航空、航天、航海、地面兵装以及军工电子等多个细致划分领域,是国家安全和军事力量的核心支撑。
军工行业作为国家安全与国防建设的核心支柱,承载着维护国家主权、保障战略威慑力的重大使命。当前全球安全格局加速演变,大国博弈与技术封锁加剧,军事现代化需求持续攀升。中国军工产业历经数十年发展,已形成覆盖航天、航空、船舶、电子、兵器、核工业六大领域的完整体系,并在部分尖端技术(如高超声速武器、航母建造、卫星导航)实现突破。
近年来,全球局部冲突不断,俄乌冲突、巴以冲突等地理政治学热点事件,使得各国对国防安全的重视程度空前提高,纷纷加大军事投入,扩充军备。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世界主要军事大国如美国、俄罗斯、中国等,都在积极调整军事战略,加大对军工产业的投入,推动军工技术的创新与升级。
随着“十四五”规划明白准确地提出“建军百年目标”与2035年国防现代化蓝图,国防预算保持年均6%-8%的稳定增长,装备费用占比提升至41%,推动行业进入“量质齐升”的新阶段。然而,与国际领先水平相比,我国在高端芯片、航空发动机等关键领域仍存短板,军民融合深度不足、国际军贸市场份额有限等问题亟待突破。如何在复杂国际环境中实现自主可控与全球竞争力,成为行业核心命题。
2024 年前三季度,军工行业上市公司整体业绩呈现出一定的下滑态势。多个方面数据显示,行业共实现营业收入 3743.56 亿元,同比减少 4.06%;归母净利润 209.68 亿元,同比减少 25.37% 。这一业绩下滑主要归因于行业订单下放延迟,以及武器装备低成本化要求导致的军品价格调整。
下游总装领域:以大型国有军工集团(如中航工业、中国船舶)为主导,形成寡头垄断格局。这一些企业承担国家重大装备研发任务,技术壁垒与保密性极高,如战斗机总装、核潜艇制造等。
中上游配套环节:电子元器件、新材料、精密加工等领域市场化程度较高,非公有制企业(如振华科技、钢研高纳)通过技术差异化切入,与国有单位形成“主承包商-供应商”协作模式。
国有军工集团:凭借政策倾斜与历史积累,占据70%以上市场占有率,正通过混改提升运营效率。例如,中航沈飞引入战略投资者优化股权结构,航发动力推动“小核心、大协作”供应链改革。
民参军企业:依托灵活机制与技术创新,在雷达、无人机、通信设施等细致划分领域快速崛起。2023年民企军品订单占比已超15%,典型案例包括高德红外的红外制导技术、铂力特的3D打印航空部件。
外资企业:通过合资与技术授权参与非敏感领域,如霍尼韦尔与中国商飞的航空电子合作,但受限于安全审查,经营事物的规模受限。
航空装备:歼-35A、运-20等四代机列装驱动增长,复合材料与航发控制管理系统成为技术角逐焦点。
船舶工业:智能船舶与无人舰艇需求激增,沪东中华与江南造船在LNG船、电磁弹射航母领域领先。
电子信息化:相控阵雷达、量子通信等方向投入加大,国博电子、紫光国微在射频芯片领域形成国产替代能力。
核工业与航天:可控核聚变、星链计划等前沿技术布局加速,中核集团与航天科技集团主导国家级项目。
据中研产业研究院《2025-2030年中国军工行业竞争分析及发展前途预测报告》分析:
当前,军工行业正经历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效能”转型的关键期。一方面,传统产能过剩与低端同质化竞争加剧,部分企业面临利润率下滑压力;另一方面,人工智能、6G通信、高能激光等颠覆性技术催生新质战斗力需求,倒逼产业链升级。国际环境上,俄乌冲突凸显无人化、智能化装备的实战价值,而中美科技脱钩迫使国内加速核心部件自主化。与此同时,军民融合政策从“初步试点”迈向“深度协同”,例如商业航天开放低轨频谱资源、民技术(如北斗导航)在物流、农业的渗透率提升至60%以上。
如何在守牢安全底线的前提下,通过开放合作提升全球市场占有率,将成为下一阶段破局重点。
尖端技术突破:2025-2030年,重点突破领域包括第六代战机变循环发动机、舰载高能武器、脑机接口单兵系统等。例如,沈飞与成飞联合研发的六代机原型机已进入风洞测试阶段。
数字化转型:数字孪生、AI辅助设计普及率将超80%,航天一院通过“云箭平台”实现火箭研制周期缩短30%。
民品反哺军品:新能源车电池技术赋能军用无人装备,宁德时代与航天科工合作开发高能量密度电源系统。
军贸出口扩容:中东、东南亚市场成为增长极,翼龙-10无人机、052DE驱逐舰订单额预计2025年突破500亿美元。
一带一路安全合作:依托吉布提保障基地、中巴经济走廊,推动防空系统、港口监控装备出口。
ESG标准接轨:欧盟碳关税倒逼军工企业优化供应链,中国电科集团已建立绿色制造认证体系。
专项基金支持:国家军民融合产业基金规模扩至3000亿元,重点投向半导体、新材料等“卡脖子”环节。
证券化提速:军工资产证券化率将从当前45%提升至60%,航天电子、中船防务等子公司分拆上市案例增加。
军工行业的未来十年将是自主创新与全球竞合交织的战略机遇期。短期看,装备更新换代与实战化训练需求将支撑年均8%-10%的行业增速;中长期则需依托技术突破与生态重构,实现从“跟跑”到“并跑”的跨越。
企业需聚焦三大核心能力:一是构建“研产销”一体化平台,缩短高精尖装备迭代周期;二是深化军民协同,通过民品市场反哺研发投入;三是建立符合国际规范的合规体系,规避技术封锁与贸易壁垒。政策层面,需进一步放宽军品市场准入,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并设立海外风险补偿机制。唯有如此,中国军工才能在全球产业变局中把握主动权,为国家安全与经济稳步的增长提供双重保障。
想要知道更多军工行业详情分析,点击查看中研普华研究报告《2025-2030年中国军工行业竞争分析及发展前途预测报告》。本研究咨询报告对我国军工行业的供需状况、发展现状、子行业发展变化等进行了分析,重点分析了国内外军工行业的发展现状、怎么来面对行业的发展挑战、行业的发展建议、行业竞争力,以及行业的投资分析和趋势预测等等。
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中研网只提供资料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如对有关信息或问题有深入需求的客户,欢迎联系咨询专项研究服务)
行业竞争分析及发展前途预测 ——智能化转型与战略需求双轮驱动的万亿赛道重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