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人:陈经理:13395365635
联系人:张经理:13905360936
电 话:0536-6217224
24小时咨询热线
米乐m6官网登录入口
陈良惠、江雷、刘忠范、郝跃、朱美芳、迟力峰、刘益春、赫晓东、余艾冰、Lars Samuelson(乐思•桑姆尔森)、周郁、陈晓东、范滇元、陆军、张锦、Ronald Österbacka(罗纳德)等一批国内外顶级知名院士参加开幕式及相关分论坛活动。科技部国际合作司原副司长、中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协会会长姚为克,科学技术部资源配置与管理司原副司长、一级巡视员曹国英,江苏省工信厅二级巡视员是清,苏州市委常委、苏州工业园区党工委书记沈觅,苏州工业园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吴宏,苏州工业园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倪乾出席开幕式。
中国国际纳米技术产业博览会于2010年首度推出,是园区重点打造的纳米技术领域的国际性、综合性大会,也是国内顶级规模、最具权威性与影响力的纳米技术应用产业领域展会。
作为中国纳米领域展会品牌代表,纳博会先后与美国、日本、德国、俄罗斯等纳米产业活跃的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常态化交流机制,在国际上树立了良好的中国纳米技术产品展会品牌形象。在本届纳博会主报告及分论坛报告中,国际演讲嘉宾达百余位,约占演讲嘉宾总数的30%。大会还成功邀请到欧洲、日本、韩国、伊朗等多个国际特色展团参会参展,集中展示纳米技术领域的最新成果和应用,进一步促进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
与往届大会相比,本届纳博会逐步扩大“朋友圈”,同时更看重产业链全景图呈现。今年,大会展览面积增扩至24000平方米,设置1个主展区,3个特色展区,共520个标准展位,并设置6个特色展团,集聚2400多家纳米技术应用及新材料相关企业参展参会,预计到场嘉宾超30000人。
本届纳博会为期3天,以1场主报告、13场专业论坛及1场创新创业大赛为主体,集聚了全球知名院士、顶级专家、行业精英,汇集了行业新技术、新产品、新成果,吸引多个国际特色展团首次参与,还有多场论坛、学术会议等轮番举行。
通过主题论坛、行业展会、成果发布、创新创业大赛、游学行等一系列活动,全面展示园区纳米科学技术创新成果,搭建技术交流、产品展示、创新合作的平台,共促纳米技术应用产业发展。
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瑞典皇家科学院院士,瑞典皇家工程科学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学讲席教授,纳米科学与应用研究院院长
Lars Samuelson 于1977年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为半导体深能级电子声子耦合的实验和理论研究。
自2021年起,他受聘为中国深圳南方科技大学(SUSTech)讲席教授,并担任纳米科学与应用研究院(INA)的负责人。
他于 1998 年成为瑞典皇家科学院院士,2006 年成为瑞典皇家工程院(KVA)(物理类)院士,2007 年成为瑞典皇家工程科学院(IVA)院士。
2022 年,Lars Samuelson被瑞典皇家工程科学院授予工程科学最高奖——大金奖,“以表彰他作为纳米科学和纳米技术领域的先驱研究者和科研领导者,以及对科学成果的利用所做出的国际性杰出贡献,特别是在半导体技术领域”。
美国工程院院士,美国普林斯顿大学 Joseph C.Elgin讲席教授、纳米压印技术发明人
周院士1986年在麻省理工学院(MIT)获博士学位,是普林斯顿大学的Joseph C. Elgin讲座教授。
周院士是三家初创公司的创始人和创始董事会主席:Nanonex公司、NanoOpto公司和Essenlix公司,也是BioNano Genomics公司的联合创始人。
周教授获得了众多奖项和荣誉,包括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美国国家发明家学院院士,并荣获IEEE Cledo Brunetti奖、IEEE纳米技术开拓者奖以及纳米压印开拓者奖。他也是Packard院士、IEEE院士、美国真空学会(AVS)院士、美国光学学会院士、国际纳米制造学会(ISNM)院士,并于2004年入选新泽西高科技名人堂。
周院士是公认的纳米压印之父,他于1995年发明了纳米压印技术,开创了纳米压印领域;于1997年创立了首家纳米压印公司,开创了纳米压印产业,并对纳米压印领域(学术界和工业界)做出了革命性开创性和革命性的贡献。
周院士也是纳米压印应用的奠基者,全球首创将纳米压印技术应用于电学、光学、磁学和生物纳米器件的制造。
陈晓东是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NTU)材料科学与工程校长讲席教授,同时兼任化学和医学教授。其研究兴趣涵盖力材料科学与工程、柔性电子技术、感知数字化、人机界面与系统和碳负技术。
凭借其杰出的科学贡献,陈教授获得了众多奖项,包括新加坡总统科学奖、新加坡国家研究基金会(NRF)研究员奖、贝塞尔研究奖、纳米科学和纳米技术丹·迈丹奖、Falling Walls奖以及Kabiller青年研究员奖。
他当选为新加坡国家科学院、新加坡工程院和德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并被遴选为英国皇家化学会、中国化学会和美国医学与生物工程学会(AIMBE)会士。
陈教授还是《Advanced Materials》、《CCS Chemistry》、《Small》和《Matter》等众多著名国际期刊的编辑顾问委员会。目前,他是国际纳米科学和纳米技术领域的旗舰期刊《ACS Nano》的主编。
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北京石墨烯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
刘忠范先生于1990年在东京大学获得博士学位,随后在东京大学和日本分子科学研究所(IMS)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
他目前的研究兴趣包括石墨烯的化学气相沉积法 (CVD) 生长、大规模生产和设备制造及其独特应用。
自2021年3月落地园区以来,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苏州)瞄准第三代半导体领域的创新需求,聚焦“1~100”产业共性关键技术,开展攻坚行动,在同质外延、Micro-LED器件、可见光通信应用外延和芯片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
国创中心的科学技术问题和最新关键突破性成果随后发布,研究成果将有利于提升我国第三代半导体产业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成为打造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增长极。
自建设以来,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苏州)坚持与国内外优势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共建,进行联合技术攻关,国创中心累计共建联合研发中心近40家,在拓展协同创新网络、打造产学研深层次地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中将发挥重要作用。
作为纳博会的专业赛事,创新创业大赛始终聚焦纳米技术前沿,集聚优质项目资源,吸引了来自全国范围的众多优质项目和创业精英,围绕微纳制造、先进电子器件和新材料等领域的应用成果展开激烈角逐。获奖项目不仅代表了纳米科技领域的最新成果,更是未来科技发展的风向标。
活动现场,一批重点项目签约,类别包括纳米新材料、微纳制造、第三代半导体等重点领域,涵盖先进芯片、功率器件、高端设备等前沿方向。今年以来,围绕“623”产业体系,苏州工业园区坚持大招商、招大商,推动一批高质量项目相继落地。在纳米技术应用与新材料领域,今年前三季度园区新增产业项目184个,总投资超200亿元,为园区纳米技术应用产业集群补链强链、实现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未来,国家高新区之间将以“共建、共治、共创、共享”理念为指引,慢慢地增加产业与技术跨区域交流,一同营造良性循环、有效贯通、深层次地融合的产业生态,共促纳米新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
标准涵盖纳米材料的精确检测的新方法、纳米器件的性能评估标准等多个关键环节,旨在构建一个全面、科学、严谨的纳米技术标准体系。
标准实施后,不仅仅可以明显提升我国纳米产品的质量和国际竞争力,还将为纳米技术的安全应用提供有力保障,进一步促进纳米技术与传统产业深层次地融合,加速产业升级和转型。
♦首次联合半导体领域知名媒体——今日半导体,举办2024中国(国际)第三代半导体大会,以“洞见芯机遇 同芯共赢”为主题,解析行业发展状况,突破当下痛点困局。
♦首次举办纳米质量基础设施论坛,从计量、标准、认证认可、检验测试等要素入手,促进行业标准制定,避免无序竞争,提升纳米技术产业的整体质量和竞争力。
♦ 第五届中国MEMS制造大会首次推出“中国MEMS制造大会SEMI MSIG专场”。
♦ FLEX China 2024全国柔性与印刷电子研讨会首次增设OPV有机光伏论坛。
♦ 第四届新型纤维材料与应用前沿论坛首次设置纤维材料、纤维器件两个分会场。
♦ 第三届先进凝胶材料及产业应用论坛将新设凝胶青年科学家论坛及凝胶材料路演环节。
通过发挥纳博会的窗口与平台作用,园区不断激活带动本地存量,引导注入增量要素,以会聚才、以会促引、以会兴业,进一步展示了园区的科学技术创新实力、产业高质量发展能级、营商环境水平,吸引了一批海内外优质项目和人才落地,也通过供需对接、投融资路演等多种形式,搭建了对接沟通平台,激活了区内企业间的协同和外联,赋能本地企业发展。
作为中国纳米技术应用产业的核心区域之一,园区自2006年起就前瞻布局、重点培育纳米技术应用及新材料产业,凭借优越的科研环境、完善的产业链布局及前瞻性的政策支持,慢慢的变成了纳米技术成果转化的重要阵地。
目前,园区已集聚相关企业1300余家,去年产值突破1550亿元,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国家创新型产业集群,在“国内智能传感器十大园区”“第三代半导体最具竞争力产业园区”排名中均位列榜首。
园区已成为国内纳米产业和人才集聚度最高区域之一,跻身全球五大纳米产业集聚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