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小时咨询热线

0536-6217224

米乐m6国际

米乐m6国际

咨询电话咨询电话:13395365635

海源复材2022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

时间: 2024-07-06 00:34:10 |   作者: 复材制品生产

信息详情

  公司需遵守《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自律监管指引第3号——行业信息披露》中汽车制造相关业的披露要求

  公司是一家集研究开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复合材料轻量化制品、新型智能机械装备、光伏电池及组件企业,连续多年被评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通过对国内外资源的有效整合,构建了从复合材料装备、工艺、材料、模具开发、制品设计到制品生产的完整产业链,并从 2020年第三季度,2022年分别开始向光伏组件、光伏电池领域进行布局和拓展。

  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2022年中国汽车产销分别完成 2702.1万辆和 2686.4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4%和2.1%。其中,新能源汽车市场持续爆发式增长,产销分别达到705.8万辆和688.7万辆,同比分别增长96.9%和93.4%,市场占有率提升至25.6%。

  2022年5月,为支持新能源汽车消费,引导农村居民绿色出行,促进乡村全面振兴,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工业和信息化部、农业农村部、商务部、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通知《关于开展2022新能源汽车下乡活动的通知》,部署开展2022年新能源汽车下乡活动。2022年12月,中央国务院印发《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2023年1月,国家能源局就《新型电力系统发展蓝皮书(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打造“新能源+”模式,加快提升新能源可靠替代能力;同月国家铁路局、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联合印发《关于支持新能源商品汽车铁路运输服务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意见》,明确铁路支持政策,充分发挥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作用和铁路运输绿色低碳优势,保障新能源商品汽车铁路运输安全畅通,促进降低新能源商品汽车物流成本、助力国家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2023年2月工业和信息化部、交通运输部等八部门发布了《关于组织开展公共领域车辆全面电动化先行区试点工作的通知》,将以2023-2025年为试点期,以全国为范围,以公务用车、城市公交、出租、环卫、邮政快递、城市物流配送、机场等领域用车为应用领域,启动全面电动化试点,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预期将继续获得国家政策支持。与此同时,多地地方政府接过“补贴”大棒,相继发布促进新能源汽车消费政策,释放汽车消费潜力。

  但自 2023年起,国家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已全面取消,购置税免征优惠延续至2023年12月底,随着“真金白银”补贴的离场,新能源汽车市场从政策驱动转向市场驱动,成本压力开始向车企和市场层面传导,市场竞争将愈发激烈。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22年机械工业累计实现营业收入 28.9万亿元,同比增长9.6%。2022年机械工业全年经济运行呈现平稳运行的良好态势,一季度开局良好,二季度受外部环境影响,下行压力陡然增加,三季度稳中向好,四季度受国内大环境与外需市场下滑,增速有所放缓。

  2021年7月、12月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和中国建材机械工业协会先后发布《工程机械行业“十四五”发展规划》、《建材机械十四五发展规划指导意见》,指出“十四五”期间工业机械以自主创新为驱动,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聚焦主要装备领域,进一步明确“智能制造2025”的发展目标。

  2022年1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印发“十四五”节能减排综合工作方案的通知》,旨在重点行业绿色升级,以钢铁、有色金属、建材、石化工业为重点,推进节能改造和污染物深度智力,加强行业工业革新。同年 2月,国务院等七部门联合发布《关于促进工业经济平稳增长的若干政策》,指出着力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促进工业平稳运行和提质升级。

  目前机械装备行业成熟度高、竞争较为激烈,行业呈现以下特点:一是行业集中度持续提升,龙头企业市场份额进一步扩大,且竞争实力和抗风险能力增强,呈现出强者恒强的态势;二是龙头企业积极延伸产品种类,产品多元化,以适应下游客户对全系列产品的需求;三是信息化、智能化、数字化、轻量化及电动化等引领行业趋势,成为行业未来发展方向;四是行业企业国际化步伐稳步推进,国际化发展模式不断创新,全球产业布局进一步完善。装备制造业的下业也面临诸如行业洗牌、战略调整、淘汰落后产能等变革。因此,机械装备制造业面临机遇和挑战并存的局面,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全球产业链、供应链进入重构期。

  随着我国光伏行业持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2022年整体保持平稳向好的发展势头。据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的 2022年全国光伏制造行业运行情况,2022年,光伏产业链各环节产量再创历史新高,全国多晶硅、硅片、电池、组件产量分别达到 82.7万吨、357GW、318GW、288.7GW,同比增长均超过55%;2022年国内主流企业P型PERC电池量产平均转换效率达到23.2%;N型TOPCon电池初具量产规模,平均转换效率达到24.5%;HJT电池量产速度加快,硅异质结太阳能电池转换效率创造26.81%的世界新纪录,钙钛矿及叠层电池研发及中试取得新突破。

  根据 2022年 5月底国家发改委及国家能源局发布的《关于促进新时代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旨在锚定2030年我国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12亿干瓦以上的目标,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推动新能源在工业和建筑领域应用,到2025年,公共机构新建建筑屋顶光伏覆盖率力争达到50%。2022年6月初发布的《“十四五”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又再次强调了光伏产业在不同地区、场景的建设和运用。从国家层面来看,光伏行业是国家重点支持的朝阳产业,未来十年国家将通过大力提升光伏装机容量规模来促进行业发展,重塑能源体系。

  当前光伏硅片主要分为P型硅片和N型硅片,其中N型硅片为P型硅片的迭代产品,相比于传统的P型电池片,N型电池片具有转换效率高、双面率高、温度系数低等优点。2023年 2月,中国光伏行业协会正式发布《中国光伏产业发展路线年,单晶硅片(P型+N型)市场占比约97.5%,其中P型单晶硅片市场占比降至87.5%,N型单晶硅片占比增长至10%。此前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了关于印发《“十四五”工业绿色发展规划》的通知,明确发展大尺寸高效光伏组件,2022年,156.75mm尺寸硅片占比由2021年的5%下降为0.5%,预计2024年或将淡出市场;166mm尺寸占比由2021年的36%降至15.5%,且未来市场占比将进一步减少;2022年182mm和210mm尺寸合计占比由2021年的45%迅速增长至82.8%,未来其占比仍将快速扩大。2022年年底美国UFLPA扣押组件开始放行,德国宣布取消2023年光伏VAT及所得税,2023年国内组件出口或将持续放量。长期来看,随着硅料价格趋于稳定,以及全球新增装机规模的快速增长,掌握N型、大尺寸、薄片化技术的厂商或将获得更多的市场空间。

  2022年,党的二十大顺利召开,我国迈入全面建设社会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但同时,也面临诸多挑战,诸如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地缘政治关系动荡不安;国内公共卫生安全风险、高温限电和宏观经济形势严峻等不确定性因素。在此背景下,公司管理层在董事会的领导下,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及时调整战略发展方向,积极推进已有产品结构升级及新项目的投资建设。

  公司是国内较早研发LFT-D、SMC及HP-RTM等工艺技术的企业之一,并将这些工艺运用于生产乘用车、商用车的外覆盖件、内结构件等汽车轻量化车身件和新能源汽车电池盒的外覆盖件,从而扩大轻量化技术在新能源汽车轻量化领域的应用。汽车产品形态、交通出行模式、能源消费结构和社会运行方式正在发生深刻变革,为新能源汽车产业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公司汽车轻量化业务的发展情况与汽车行业整体发展具有相关性,行业地位与公司客户在汽车行业中所处地位具有相关性。2022年新能源汽车产销量持续爆发式增长,公司抓住战略机遇,继续致力于巩固存量订单,优化客户结构,与宁德时代300750)、小鹏汽车、宇通客车600066)就电池盒上盖等多个项目达成了定点协议和批量供货,与客户的合作稳中有进。随着双碳政策持续推进,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将迎来长期、健康、稳定的发展,公司汽车轻量化业绩有望持续稳定增长。报告期内,公司的汽车轻量化业务实现营业收入为164,857,021.17元,较上年同期上涨26.68%。

  公司是国内最早开发复合材料成型装备的企业之一,自 2010年引进、消化吸收欧洲先进的复材装备技术,并在国产化基础上逐渐开发适用于多种复材工艺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复材制品生产线。公司高端复合材料生产线已成功出口北美、西欧等市场。目前,公司HC系列耐火压机在国内市场销量稳定,并已打入南亚、东欧及中东等国际市场。同时,公司是目前我国墙材压机领域最大、技术最成熟的供应商之一,HF系列墙材压机因设备产品性能稳定可靠,故障率低,曾获得“中国建材机械行业名牌产品”荣誉称号。

  2022年,受公共卫生安全、供给冲击、需求收缩、预期转弱影响,公司机械装备业务营业成本增加,公司克服种种困难,逆风而行终略有寸进,报告期内公司机械装备业务营业收入为64,461,776.99元,同比上涨11.25%。

  但是,通过多年来不断的进行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公司机械装备在产品质量稳定性、技术水平及服务等方面得到客户的认可,在市场中形成较高的品牌知名度。随着公共卫生安全事件影响逐步减小,国际贸易逐步恢复,大宗商品价格趋于稳定,市场需求有望提高。未来产品将朝着设备高自动化、智能化、绿色化的趋势升级迭代,公司机械装备业务市场将争取在稳固传统产品的市场份额基础上争取创新,保持市场竞争力。

  公司于2020年9月收购赛维电源,开始筹备进入光伏组件行业。公司首期375MW高效光伏组件实验线年正式投产;报告期内,二期1GW高效光伏组件生产线已完成建设并投产。公司的产品类型包括 156、166、182、210规格电池尺寸的多主栅整片组件、半片组件、双玻双面发电等系列组件,产品主要用于大型地面光伏电站、工商业光伏屋顶、家用光伏系统、与建筑相结合的光伏发电系统、离网光伏系统等领域。

  2022年,由于硅料产能投放较慢,供需错配下硅料价格逐步上升,涨幅一度超过40%,并传导至硅片、电池片、组件各环节,产业链供需紧张,下游环节利润全年受到压制。报告期内,公司加大投资力度,采取引进先进生产设备、项目建设以及人员配套等措施,积极推进组件项目建设,开拓市场,公司光伏组件业务实现营收 127,358,191.02元,同比上涨333.55%。

  报告期内,公司分别于新余、滁州投资建设“2.7GW N型高效光伏电池项目”和“15GW N型高效光伏电池及3GW高效光伏组件项目”。光伏电池片是光伏产业链中重要的一环,相比于传统的P型电池,N型电池具有转换效率高、双面率高、温度系数低等优点。若项目实施顺利,有利于扩大公司光伏电池产能,抢抓市场发展机遇,对优化公司新能源产业布局,实现规模化发展具有积极的推进作用,有助于持续提升公司综合竞争力。

  公司实行业务导向型的经营模式,采用“以销定产、以产定购”的模式进行原材料采购和生产组织;制定了严格的供应商考核制度,保证物料可靠稳定交付,减少因物料价格波动而带来的成本波动,提高生产效率,降造成本;采取以销定产的生产模式,结合市场需求波动,以及针对不同客户需求,制定生产计划。

  复合材料制品业务主要为复合材料汽车车身及零部件,主要采用直接销售至汽车制造、动力电池制造等企业,为客户提供标准化及定制化的产品;

  机械装备业务采用国内直销,国外“直销+代理”的销售模式,面向国内、国际市场;

  光伏组件业务采用“直销+代工”的销售模式,产品直接销售至电力开发、电站EPC承建商等企业,同时承接优质组件代工业务。

  2022年,在政策和市场的双重推动下,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继续一路走高,全年国内动力电池装车总量达到294.6GWh,同比增长90.7%,在新能源汽车需求量的拉动下,公司的配套汽车轻量化制品的销量同比上涨26.8%,产量同比上涨27.17%。2022年公司出口产品受下游订单减少的影响,出口数量有较大幅度下降。

  依托公司在复合材料装备领域的领先优势,公司积极向复合材料轻量化制品领域延展,通过对国内外资源的有效整合,构建了从复合材料装备、工艺、材料、模具开发、制品设计到制品生产的完整产业链,具有综合领先优势。公司复合材料轻量化制品以汽车轻量化为主要战略方向,围绕此战略方向,公司进行了多年的技术积累和整合,已经能够为客户提供极具性价比和吸引力的集产品设计、装备制造、模具开发到制品生产一体化解决方案。

  作为国内全自动液压成型设备行业的龙头企业,公司在以液压技术为核心的相关技术装备领域有着长期的研究积累,主持并参与制定多项行业标准。多年来通过密切跟踪全自动液压成型设备下游应用领域的市场变化,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在稳固传统产品的市场份额基础上,持续通过新产品的开发和传统产品的升级,拓展装备产品的应用领域,利用深厚的技术积淀和先进的制造工艺,不断提高产品的可靠性和耐久性。

  人力资源和人才优势是光伏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不断取得新突破的重要保障。人才是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公司的新项目、新业务对各岗位的任职能力和专业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公司人力资源根据光伏组件业务的特点,合理配置人力资源。通过内部人员横向板块晋升、外部人才引进,逐步完善各业务板块核心骨干人才建设工作。报告期内,公司引进了光伏行业具备技术研发、生产等经验的专业人员,建设了一支经验丰富、开拓创新的专业团队,为光伏组件业务的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基础。

  截至报告期末,公司及子公司在机械、复合材料及光伏领域共拥有有效申请专利 321项,已授权240项(其中发明专利144项,已授权74项;实用新型专利162项,已授权151项;外观专利15项,已授权15项)。此外,公司及重要子公司先后获得“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荣誉称号,申请的专利曾获得 2项国家优秀专利奖、6项省优秀专利奖。公司LFT-D(长纤维增强热塑性材料)全自动模压生产线年度建材机械行业科技奖“一等奖”、福建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以及中国纤维复合材料行业第一届创新大会“行业创新奖”。四、公司未来发展的展望

  在“碳达峰”、“碳中和”的大背景下,推广不依赖化石燃料的关键技术、挖掘零排放及负排放潜力,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将成为全球实现能源革命,能源结构转型升级的主要方向。

  2022年,新能源汽车全年销量超过688万辆,市场占有率提升至25.6%,连续8年保持全球第一;新能源汽车新车的销量达到汽车新车总销量的25.6%,提前完成国务院发布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中提出的2025年发展目标——汽车新车销售量达到汽车新车销售总量的20%左右的目标。

  从国际来看,此前研究机构EVTank联合伊维经济研究院共同发布了《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白皮书(2022年)》。白皮书数据显示,展望2030年,预计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将达到4780万辆,占当年新车销量的比例将接近50%。2023年2月,欧洲议会通过《2035年欧洲新售燃油轿车和小货车零排放协议》,根据协议内容,到2030年,所有新上市的乘用车和轻型商用车的碳排放量要比2021年分别减少55%和50%,到2035年均减至零,这一协议将加速推动各车企电动化进程,进一步刺激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从国内来看,新能源汽车“国补”政策正式退出,但全国多地通过发放新能源补贴和汽车消费券等多种方式出台了相关“地补”政策,提振新能源汽车消费。2023年1月以来,已有包括河南、上海、浙江、北京、四川、黑龙江等数十个省市出台相关政策。

  在需求增加、市场扩张的同时,新能源汽车面临着不少消费痛点,其中续航能力电池里程短、充电效率低、换电不便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行业的发展。在电池技术未获得重大技术突破的前提下,减轻车身重量是提高续航里程的思路之一,复合材料轻量化的运用玻璃纤维等轻质材料成为车身轻量化的重要的方法。

  当前国际环境仍然复杂严峻,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因素较多,地缘政治冲突可能造成世界经贸复苏进程放缓,间接影响我国经济增长,短期内对汽车行业也可能造成一定影响。

  叠加新能源汽车国家购置补贴政策正式退出历史舞台,芯片短缺问题依旧存在,新能源汽车安全监管加强,双积分政策压力减小等因素,市场逐渐回归理性,未来市场竞争将更加依靠产品、服务及品牌等综合竞争力,整体上有利于领先企业,市场集中度将进一步提升。

  液压成型装备制造业属于国家重点发展的装备制造业。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外延式向内涵式转变的关键时期,这将为装备制造业创造规模庞大的更新需求和新增需求。因此,液压成型装备制造业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和政策环境。在液压成型装备行业中,公司是产品门类最广、规格最多的全球领先企业之一。公司拥有一系列以液压成型工艺为纽带、以节能环保领域为目标市场的多样化产品以及售后服务。为响应国家“智能制造2025”战略规划,机械装备业务将继续朝着自动化、智能化及绿色环保方向发展。

  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装备制造业的下业也面临激烈的变革,诸如行业洗牌、战略调整、淘汰落后产能。经济转型将提升下业集中度。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全球产业链、供应链进入重构期,在新发展格局的推动下,行业将向“补链、强链、延链”升级,装备制造产业将向价值链中高端延伸。

  2023年的机械工业的外需挑战将有所加剧,世界经济衰退风险上升、通胀预期延续、发达经济体对产业链安全诉求提升、大国间在关键领域的博弈加剧等复杂因素都将使机械工业外贸市场面临下行压力,国内经济面临供给冲击、需求收缩、预期转弱等压力,机械行业平稳运行、转型发展任务艰巨。

  在产业政策和市场需求驱动的双重作用下,光伏行业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已成为我国少有的形成国际竞争优势、我国光伏行业在制造业规模、产业化技术水平和应用市场等方面均位居全球前列,是推动我国能源变革的重要引擎。

  遏制碳排放,共建美好家园成为各国的共同愿景,新能源革命是大势所趋。实现“双碳”目标,前提是能源体系的转型,从化石能源为主的体系转向新能源体系,而各种可再生能源中,光伏发电具有成本低廉、清洁环保、用之不竭等显著优势,逐渐成为各国调整能源结构、保障能源供给,实现未来“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路径。根据彭博新能源2020年展望报告,在2050年的全球电力结构中,光伏和风能的占比将达到56%,光伏产业有望成为目前全球发展最快的新能源产业。随着光伏经济性逐步凸显,全球光伏装机市场持续向好,光伏迎来快速发展机遇,多区域市场阶段性超预期发展。

  光伏行业各环节技术创新不断,产业化技术方面,多晶硅生产能耗显著降低,行业平均综合电耗已降至63kWh/kg-Si,同比下降5.3%,平均还原电耗为46kWh/kg-Si,同比下降6.1%;当前PERC电池效率已逼近极限24.5%,TOPCon电池具有更高的效率极限(28.7%)。异质结电池转换效率上,2022年已有中国公司创造了26.81%的单结晶硅电池效率纪录。

  据CPIA资料显示,大尺寸硅片将成为主流,2022年182mm和210mm硅片尺寸市占率合计占比由2021年的45%迅速增长至82.8%,预计2023年其占比将进一步扩大至93.2%,未来其占比仍将保持扩大趋势。N型电池产业化提速,根据PVInfoLink,2022年末N型电池产能达到95GW,对应出货22GW。预计2023年末N型产能将达到350GW,出货规模将超120GW,N型电池(异质结电池和TOPCon电池)市占率有望从8.9%提升至21.1%,预计到2025年,PERC电池市占率降低至40%,TOPCon、HJT、XBC电池市占率分别提升至35%、15%、9%。

  据彭博新能源财经2019年《新能源展望》显示,从2010年以来,光伏块成本已经下降了89%,至2050年光伏电池平均成本会大降63%。光伏电价在越来越多的国家/地区已经低于火力发电电价,成为最具竞争力的电力产品之一。光伏在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实现平价上网,使光伏产业从政策与市场共同驱动的发展模式,加速转变成为市场驱动型、自由选择型和交易活力型的模式。据欧盟委员会联合研究中心(JRC)预测,至2050年,太阳能光伏发电将占全球发电量的25%,成为全球最为重要的能源资源之一。

  光伏产业制造环节的技术创新与进步为行业降本增效及扩大终端市场需求提供了有力支撑。随着产品技术和制造工艺的持续进步,光伏制造将更趋近于半导体的精密制造,产品集成化程度不断提高。

  根据国家能源局数据,2022年,中国光伏新增装机87.41GW,同比大幅增长59.3%,增速提高了45%,分布式光伏成为光伏装机的重要增长点;中国光伏行业协会预计2023年国内新增光伏装机容量为95-120GW,2025年国内新增光伏装机容量为100-125GW。预计2023年光伏累计装机将首次超过水电,成为第一大非化石能源发电来源。根据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在2023年2月发布的最新数据,2022年全球新增光伏装机量预计为230GW,同比增长35.3%。据IRENA预测,在现有的各国政策框架下,到2030年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将增加0.9TW,达到3.7TW。在全球碳中和的大趋势下,中欧美仍将保持全球领先优势,据CPIA乐观预测,2023-2025年全球光伏新增装机为330-386GW,中国新增装机超120GW,欧洲预计保持增长,美国预计恢复至2021年水平,并且随着东南亚、拉丁美洲、中东等地区国家积极推进光伏项目,光伏市场参与者不断涌入,全球光伏市场有望实现多元增长。

  公司将发挥复合材料汽车车身及零部件生产和工艺的优势,以汽车轻量化业务为重点,开拓新客户,加强与上游供应商及其他伙伴的开发合作,持续关注新能源汽车领域,在目前已有的应用产品基础上,利用公司产品已积累的品牌、技术及品质优势,丰富产品结构,拓宽轻量化部件的应用场景,增强市场抗风险能力。

  智能化装备及相关配套自动化整线是机械装备业务未来发展的趋势。公司将继续发挥品牌及行业领先优势,提供高质量、稳定运行的产品与服务,关注制造成本和效益,调整产品定价策略,充分发挥平台优势,克服成本压力,持续推进产品迭代升级,坚定精品制造之路。

  公司将把握光伏行业技术升级、淘汰落后产能的时间窗口,继续在组件、电池等光伏产业上布局。根据光伏制造的自动化、智能化、柔性化的发展趋势,为客户提供标准化及差异化的产品。不断开发、量产新技术产品,助力光伏发电度电成本的降低和行业的进步。向数量规模化及产品高质量方向努力,重点打造技术领先、成本领先的产品,提高公司的核心竞争力。

  通过加强高端人才的引进与自身员工的培养,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设立科学、合理的薪酬体系和激励制度,优化人力资源结构,不断提升组织能力和公司价值,确保公司发展规划和目标的实现。

  围绕两碳目标,加大研发力度,增强科研实力,做好技术储备。通过信息化手段,优化生产组织模式,强化协同运作,优化供应链服务,持续推动产品迭代升级,从而不断增强产业竞争力和创新力,不断提升产品的效率和适应性,稳步提升产品盈利能力。聚焦产业拓展市场,逐步完善产业布局,加大对光伏业务的投入,形成新的利润增长点。

  结合企业发展和项目资金需求等因素,拓展多元融资渠道,构建多层次融资结构,增加运营资本,扩大公司生产经营规模,推动公司业务持续健康发展。

  公司将继续强化管理优势,探索管理深度,完善制度建设和流程管控,提升内控能力。随着公司业务模块的丰富和业务规模的扩张,内控管理上,公司将进一步健全公司治理和内控机制,加强内部规范管理工作,深入开展制度流程梳理,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和内控制度,建立更为科学、高效、合理的决策与管理系统,并通过加强财务管控,深化全面预算管理,调整筹资策略,优化融资结构,实现公司经营的降本增效,全面提升公司经营质量和运营效率。

  公司主营业务的生产经营状况与行业上下游的整体发展状况密切相关。智能装备行业、新能源汽车产业、光伏行业作为国民经济重要产业支柱,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不排除短期内行业景气度下降的情形,可能会造成公司在国内或国外市场的订单减少、营收账款回收困难、存货积压等情形,从而对公司生产经营产生不利影响。为此,公司将加强市场研究,密切关注国家宏观政策、经济形势和市场动向,及时调整经营策略,加快新品与新客户的开拓,确保公司运营能够适应宏观经济变化。

  公司的主要原材料的取得成本可能受到市场供求、供应商及其生产状况的变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果原材料价格波动幅度相对较大,会对公司的生产成本及利润产生一定影响。2022年,钢铁、毛坯件、硅料、硅片等原材料出现供需紧张情况,价格波动大。不排除未来主要原材料价格波动大,公司未能有效做好供应链管理,则可能导致公司存货跌价或生产成本大幅波动,从而挤压公司盈利空间,公司经营业绩产生不利影响。针对以上风险,公司将采取积极的措施与行业上下游厂商开展合作,同时根据公司的销售生产计划编制采购计划,由公司供应链部门制定相关预案,最大限度的降低采购成本、平滑成本的波动。增强产品增值服务能力,力求争取每一个可能的订单,以增加公司抗风险能力。

  报告期内,复合材料制品业务公司客户集中度相对较高,公司轻量化汽车下游客户主要为国内外知名厂商和一级零部件供应商,包括宁德时代、小鹏汽车等,上述客户业务规模相对较大,使得公司前五大客户收入占比相对较高。虽然公司与主要客户保持着长期稳定合作关系,但不排除未来公司与主要客户合作关系发生不利变化,或者主要客户生产经营情况发生波动,导致其对公司产品的需求量减少,进而导致公司经营业绩出现波动。为此,公司将积极招聘市场和技术人才,加强市场开发人员的数量与质量,采用参加行业会议、客户拜访及引荐等方式积极开拓市场,增加业务收入,减少客户集中度风险。

  公司所属的行业有技术更新快、研发投入高、相关产品及技术的生命周期持续缩短等特点,产业链各环节龙头企业依靠资金、技术、成本和渠道优势,不断扩大规模,纷纷进行扩产或围绕行业上下游延伸产业链,行业资源向少数企业进一步集中,使得行业的竞争愈发激烈。如果公司不能保持技术创新,不能及时准确把握技术、产品和市场的发展趋势并实现技术和产品的升级,将削弱已有的竞争优势,从而无法及时的进行技术和产品的升级换代,现有的技术和产品将面临被淘汰的风险,对公司的经济效益及发展前景造成不利影响。为此,公司将密切关注行业发展趋势,跟踪前瞻性技术,积极更新生产工艺,以提升公司的竞争力和抵御风险的能力。

  公司在保持轻量化汽车业务和智能装备业务的同时,积极把握新能源行业发展契机,布局光伏行业。但受不同行业、不同业务的管理及经营模式存在差异,光伏行业投入高等等因素影响,存在公司管理运营不能适应新业务发展导致业务拓展不如预期的风险。对此,公司将吸引行业专业人才,增强产品竞争力,在合理控制风险的前提下,积极寻找优质的行业合作伙伴,探索多重商业模式,及时根据市场变化调整策略,降低业务拓展风险。对外投资是从公司长远利益出发做出的慎重决策,有助于提升公司的综合实力和竞争优势,但投资过程中受政策、管理及合作方等不确定因素影响,可能导致投资失败。如项目投资建设过程中,受技术研发、资金投入、管理能力、合作商履约等状况等多种因素影响,可能造成项目中止或终止;在项目运作过程中,也受到经济环境、交易方案等变化带来的风险。对此,公司将及时关注内外部环境、资金使用情况、行业发展、政策变化等因素,提前预判及解决各项不利因素,加强调研及可行性研究分析,努力降低公司投资风险。

  在“两碳”政策的推动下,清洁能源替代传统能源的步伐日益加快。但是,未来可用资源、竞争格局、技术变化、需求波动、互补产业发展以及替代产品的产生,都将对公司所在行业造成冲击。长期来看,新能源汽车、光伏行业的补贴政策呈现下滑趋势,行业将有政策推动转向市场推动。如果补贴退坡速度过快,而市场自发增长没有跟上,将会对公司业务产生不利影响。光伏产业的早期发展也得益于国家产业扶持政策,由于全球大部分国家及地区光伏发电成本已低于传统化石能源发电成本,光伏发电已成为大部分国家实现碳减排的主要能源形式,各国也相继出台有关鼓励政策推动光伏发电规模的持续增加。若各国产业扶持政策出现不利调整,光伏装机可能受到一定影响。为此,公司将紧密关注相关政策变化情况,结合自身发展战略,合理制定业务发展规划。同时公司也将做好充分准备,优化战略布局,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以应对政策过渡期市场波动带来的不利影响。

  当前全球经济处于周期性波动当中,受到全球政治环境不稳定、贸易保护主义及国际贸易摩擦等因素的影响,全球经济复苏依旧面临挑战。如果国际贸易摩擦、地缘政治矛盾加剧,不排除部分终端市场需求减弱。为此,公司将加强对不可抗力风险的分析预判,积极采取相应措施应对市场环境变化,加大国内战略客户的开发力度,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降低海外不可抗力风险带来的不利影响。

  投资者关系关于同花顺软件下载法律声明运营许可联系我们友情链接招聘英才用户体验计划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举报邮箱: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090237

上一篇:奇德新材董秘回复:公司高性能改性复合材料产品及模具业务下游运用广泛可用于众多工业产品结构件及功能件

下一篇:【48812】考察影记①丨1000多度的铁水咋铸件这个“大脑”说了算

相关产品